脱贫后如何接续奋斗——我市代表委员热议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

时间: 2021-01-28 08:51:52

【圆桌论谈】

主持人: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。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,聊城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,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。

2021年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局之年,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。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后,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这是“三农”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。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如何推动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如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后续发展动力问题,这些关乎民生,也关乎发展。

今年市两会上,代表委员们围绕这一热点话题纷纷建言献策。大家一致认为,传递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“交接棒”,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构建长效脱贫机制,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推动乡村全面振兴,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,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

方先运:

许多贫困村华丽蜕变,靠的就是发展产业、保障就业。

产业扶贫,要坚持因地制宜、做好规划,并且形成规模效益,重视品牌打造。

郝利:

实现稳定脱贫,不断增强发展后劲,仅靠产业扶贫、就业帮扶是不够的,还必须走产业振兴之路,优化产业结构、延伸产业链条、激发产业活力。

赵文霞:

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抓实农村党支部建设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为重要。

李春强:

农村党支部要注重培育和引进农村致富带头人,鼓励返乡创业者、大学生、专业大户、退伍军人、先富群体等结合本地区实际带头创业。

于大鹏:

要想有力地阻断“贫—病—贫”这个链条,除了基础卫生服务跟上外,当数做好健康前端控制。

张胜昔:

水利部门要逐步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工作,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,为农村群众提供饮水安全保障。



以产业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

市人大代表、阳谷先运辣椒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方先运:

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、提升贫困地区自身“造血”能力,是确保高质量脱贫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。许多贫困村华丽蜕变,靠的就是发展产业、保障就业。

我们合作社所在的高庙王镇有“江北辣椒第一镇”的美誉,朝天椒种植面积达1000多公顷。我们立足产业优势,主推了“党支部+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模式,探索出一系列灵活可行的方法:通过统一发放种子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采摘加工、统一包装销售、统一保护价回收的“五统一”模式,带动500多户社员抱团闯市场;在全镇每个村党支部下组建1个辣椒合作分社,合作社在对社员进行分红的同时,也给予各村分社一定的服务运行费用。

产业扶贫,要坚持因地制宜、做好规划,并且形成规模效益,重视品牌打造。一方面,依靠特色产业形成完备的上中下游产业链,精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。另一方面,做大做强地方品牌能提升产品附加值,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村民收入。

保就业就是保民生、助脱贫。去年6月份,我们成立了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,积极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,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员入社,让他们从事辣椒种植、喷药、采摘、加工等劳务服务。对于脱贫来说,要更多地帮助那些无法离乡的人,让他们就地就业、稳住收入。


市人大代表、聊城市爱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利:

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。产业始终是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关键,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。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,产业扶贫能够提供就业岗位、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,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直接有效的着力点。

扶贫实效的取得和成果的巩固,单靠输血式扶贫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实施造血式扶贫,只有在思想上“扶志”,能力上“扶智”,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,才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。

近几年,我们大力发展林果经济,以黑核桃种植带动产业结构调整,并在聊城倡议并发起“我为祖国种棵树”公益植树活动,旨在让更多有种树意愿的爱心人士、爱心企业认种一棵或多棵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树木,参与到绿化乡村、巩固脱贫成果中来。房前屋后、道路两侧,树种在哪里,所有权就在哪里,果实收入会为群众带来一份持续稳定的收益。

从长远来看,要实现稳定脱贫,不断增强发展后劲,仅靠产业扶贫、就业帮扶是不够的,还必须走产业振兴之路,优化产业结构、延伸产业链条、激发产业活力,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,解决农民增收、创收后劲不足导致的返贫问题,而且能够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稳定发展、高质量发展。


强化农村党建 补齐人才短板

市人大代表、阳谷县寿张镇辛庄村扶贫专职干部赵文霞:

脱贫攻坚的圆梦之路,需要广大基层干部用坚实的脚步去丈量。为了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,实现精准脱贫,阳谷县从完善制度机制着手,探索实施“扶贫队伍专职化”举措,从村计生专职主任中选择了875名素质高、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村级扶贫专职干部。他们用热心、爱心,架起了党委***与贫困群众的“连心桥”。

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抓实农村党支部建设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为重要。接下来,应该继续发挥好扶贫专职干部作用,当好“五大员”,也就是扶贫政策的宣传员、贫困户动态信息的收集员、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员、督促考核时的协调员、扶贫成效的监督员。希望***部门加强教育培训,进一步强化专职队伍业务素质。同时,要发挥各级驻村干部帮扶、联系、对接等作用,通过锤炼过硬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,注重培养和引进农村致富带头人,帮助群众增收致富,增强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
当前,部分贫困群众过度依靠帮扶政策,“等靠要”思想比较严重,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。要嘉奖勤劳致富的光荣脱贫典型,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脱贫的斗志,特别是要把先进的思想装进贫困群众的脑袋,让党的政策入脑入心,调动起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。

市政协委员、聊城市中基精工机械配件厂总经理李春强:

农村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。要通过强堡垒、引人才,真抓实干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。

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“主心骨”,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组织者、推动者、实施者。要选优配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“领头雁”,在选人时不能“以感情处之,以关系处之”,搞一团和气。一个合格、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,必须能力强、素质高,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,没有私心。要真正深入到群众家中遍访,让群众选出自己真正满意、信服的领路人,群众才能跟着走、跟着干。其实,很多中小企业家的个人致富能力很强、很有思路,可以通过谈心谈话让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。

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。农村党支部要注重培育和引进农村致富带头人,鼓励返乡创业者、大学生、专业大户、退役军人、先富群体等结合本地区实际带头创业。希望***为他们搞好服务,解决实际困难,倾斜创业扶持政策,让愿意留在乡村、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、更有信心。同时,也要提升乡镇基础建设软硬件设施,搭好创业就业平台、做好现代科技服务、提供农业技术培训,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。



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织牢群众幸福网

市人大代表、东阿县中医院院长于大鹏:

兜底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。从我们医院收治的病人来看,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在农村贫困人口中占相当大比例。很多农民生病了靠拖,不去治病,而支付一次大病费用,往往使一家人一年的劳动收入归于零,甚至负债。

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,健康扶贫取得明显成效,但因病致贫不同于就业、住房、教育等致贫因素,难以做到一次性消除。可以说,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难点,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啃下的“硬骨头”。

“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”,做好健康扶贫对脱贫攻坚意义重大。要想有力地阻断“贫—病—贫”这个链条,除了基础卫生服务跟上外,当数做好健康前端控制。中医有句话讲,“上工治未病”,在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的工作中,东阿县中医院把强化健康推进、解决“少生病、不生病”问题放在重要位置,积极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养成。2020年,针对贫困人口医院在原有健康管理中心的基础上,创新性地成立了健康扶贫管理中心,主要为家庭情况较为贫困的人口提供健康咨询以及健康检查等服务。

目前,在农村,心脑血管病、肿瘤等疾病呈上升趋势,而大部分疾病如果在早期进行干预,可得到很好控制。因此,对于贫困人口来说,有针对性的健康查体是非常有必要的。同时,要建立健康危险因素防控机制,定期开展高危人群筛查,建立贫困患者健康档案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
市政协委员、市水利局副局长张胜昔:

水是生命之源。农村饮用水安全事关亿万农村居民身体健康,是农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。按照相关规定,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由水质、水量、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4项指标构成。由于部分农村地下水水质差、工程不配套等现实原因,仍有部分群众饮用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。

水是生命之源。农村饮用水安全事关亿万农村居民身体健康,是农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是脱贫攻坚“两不愁三保障”中的重要指标之一,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,是筑牢“民生底线”至关重要的一环。为了让百姓喝上放心水,2019年,我市提出了“全省两年攻坚、聊城一年完成”的目标,在鲁西大地上打响了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。

一年多的时间里,我市投资12.2亿元实施水源置换工程,建设标准化水厂5处、蓄水加压泵站2座,铺设各级管道7500公里,3112个村庄饮水不安全问题彻底解决,集中供水率、水质合格率显著提升,以最快的进度、最硬的工程质量,实现了“同源、同质、同网”供水目标。截至目前,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%。

农村饮水工程能否持续有效运行,三分靠建,七分靠管。如何让农村供水工程发挥最大效益,是我们一直关心的“课题”。保障农村供水工程长期良性运行,确保群众喝上“安全水”“放心水”,要求我们水利部门要逐步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工作,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,为农村群众提供饮水安全保障。


来源:聊城日报 (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伟 娄小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