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一小步 农业迈大步 新农人成保光念活“农字经”
4月10日,在冠县烟庄街道王村良友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大棚内,合作社理事长成保光正指挥村民使用播种机播种。
“使用播种机一天能播种13.3公顷土地,用工只要4人。”成保光的合作社里农业设施齐全,很多新型农业机械代替了人工,有时候,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,只需要一个人劳作。
从经营农资到建设蔬菜大棚
如今,成保光的育苗基地年均出苗1500万株。
谁能想象到20年前,成保光还是蔬菜市场里的一个小贩,有时候帮助外地客商收菜,收一车黄瓜挣30元钱。在和外地客商的交流中,他萌生了建大棚的想法。
2004年,王村建起蔬菜市场。由于紧邻309国道,市场生意非常红火。成保光借助市场的“东风”,经营起农资部,还自学蔬菜种植技术。这一年,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地,刺激了成保光的敏感神经,他利用闲暇时间,到村民家中软磨硬泡,目的只有一个:整合建大棚所需用地。
成保光将20公顷土地按照每公顷年租金21000元的价格流转过来,又零差价承包给想种大棚的本村村民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王村的蔬菜大棚有了现代化蔬菜大棚的雏形。
从大棚蔬菜到育苗产业
发展大棚蔬菜,冠县独缺育苗基地。成保光发现这一商机后,开始建设育苗基地,方向非常明确:育黄瓜苗。
建成育苗大棚后,成保光专门为大棚种植户供应黄瓜苗。由于黄瓜苗质优价廉,成保光的育苗基地很快有了名气。很多农资客户纷纷找到成保光,要求其代育黄瓜苗。
在寻找优质黄瓜种子的过程中,成保光和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达成了合作,这里每出一个新品种,成保光就试种一个。王村的黄瓜大棚种植户先用上了新品种,种出的黄瓜产量高、品质好,价格也高。
从大棚基地到蘑菇基地
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,王村对废弃的窑厂进行复耕,建起了蘑菇基地。成保光筹集350万元资金,建设了22个蘑菇大棚。2020年蘑菇基地投产第一年,该村就拿出28万元用于给贫困户分红。
育苗基地和蘑菇基地,每天用工最少50人,忙时需要100多人。成保光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农产品价格上。“这些平菇采下来后,价格很低,我们就发动大家把平菇晾干,等到价格高了再销售。”成保光说。
从只会种粮到种植大棚蔬菜,从发展育苗产业到建设蘑菇基地,王村村民对未来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,腰包也越来越鼓。如今,王村村民在聊天时,探讨最多的就是如何种好蔬菜、如何畅通销路。
成保光打开手机上的“蔬菜销售”微信群说:“这个群里有400多名蔬菜经纪人,通过他们,我们冠县的蔬菜和种苗可以销往全国。”
□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祥